分享到: |
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医保管理服务,落实部门监管责任,武侯区医保局不断优化医疗保障服务管理路径,以医保协议管理为抓手,紧紧围绕协议管理准入、履约、退出三道关口,积极探索定点医药机构协议精细化管理机制,助推医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持续优化新增定点医药机构准入机制。一是优化评估规则。采取基本条件评定和综合指标评分,将必备项目评估和可量化项目评分相结合,对医药机构进行综合评估,二是优化经办流程。严格按照申请要求,规范定点医药机构的纳入工作,按照资料初审、现场评估、集体合议、对外公示、信息赋码、业务培训、协商签约的经办流程,提升经办标准化水平。三是组建专业队伍。邀请医疗保障、医药卫生、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等专业人员组成评估小组,对医药机构进行现场评估考察,完善评估现场党风廉政监督。四是提升服务能力。制作全新申请表格,简化材料提交手续,保证应知事项一次性告知。提前向有意愿申请纳入医保协议管理的医药机构公开现场评估标准及协商谈判项目,提高医药机构满意度。
持续提升医保服务协议管理信息化水平。一是接入网上经办平台。将医药机构申请医保定点协议管理、基础信息变更、申请暂停(终止)协议管理等6项医保业务,纳入四川政务服务网统一管理,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推动医保业务网上经办、掌上经办。二是开展协议网签工作。制作完善经办指南和网签流程视频,图文并茂解析网签资料上传、网络环境配置等操作步骤,确保网签实操统一高效。采取“线上+线下”“点面结合”的形式,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开展“一对多”培训指导和“点对点”解疑答惑,实现全区563家定点零售药店、366家定点诊所(门诊部)、66家定点医药电子协议网签全覆盖。三是提升智能监管水平。升级整改医保智能监管系统、医保智能审核系统,实现医保管理由人工监管向智能监管,事后审查向事前预防、事中监控、事后追责,自体监督向自体和异体监督相结合的转变。
持续细化医保服务协议管理方式。一是实现动态管理。配合上级部门开展医保服务协议修订,遴选管理指标,将行政监管内容全面融入协议文本,反复征求定点医药机构代表、医保行政部门、法律专业人士等多方修改意见,形成“3+1+N”协议文本构架,实现动态更新。二是强化分类管理。实行医院类、门诊诊所类、零售药店分类管理,根据医保政策规定和医疗服务能力不同,将医保服务细分为住院、门诊特殊疾病、门诊统筹、大病医疗互助补充、中医诊疗服务等18个类别进行管理,细化协议内容。三是实行梯度管理。采取定性定量划分违约行为、分级分型制定违约责任,规范协议处理程序、控制自由裁量权,有效防范管理风险。医保服务协议对违约责任由轻到重,明确为约谈、限期整改、暂停支付、拒付费用、要求支付违约金、中止协议、解除协议等七个层级,将中止协议量化为四个时间梯度进行管理。